一是把方向重需求,破解“学什么”。立足基层党员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在重点开展好政治理论、党性修养培训的基础上,围绕基层党建、农业技术、乡村振兴等农村实用技能方面设置课程,如罗联乡党校、营前街道党校针对部分党务工作者党务意识淡化、业务知识储备不够等问题,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开展党员业务培训、党建拉练、发展党员培训等,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增强教育培训的有效性。
二是活形式创载体,破解“怎么学”。依托本土资源,在中共福建省委南阳旧址、长乐第一党支部(桃源)旧址、青山贡果园等地打造集“课堂+现场+体验”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流动党校”“田间课堂”等生动鲜活的形式,把党校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项目一线,让学员“听着学”、“看着学”,提升基层党员教育培训多元化和“烟火味”。
三是建规制拓师资,确保“学得好”。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科学化水平,各基层党校按照“六个有”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乡镇党校学员管理制度》《乡镇党校年度工作计划》等。同时,拓宽师资渠道,扩大教师储备,如玉田镇党校、文武砂街道党校以“专职+兼职”的形式,建立党校教师、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在内的“三位一体”师资库,并吸纳区委宣讲团成员、优秀党员代表、“土专家”“田秀才”等,提升教学受教水平。(长乐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