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校出版基金资助的项目成果——林善炜教授新作《“海上福州”与福州海洋经济发展研究》一书自2025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以来,广受学术界关注。8月12日,中央财经大学王淼教授以《向海图强谋发展 蓝色经济谱新篇》为题,在福州日报理论版刊文高度评价了该书,王淼教授认为该书以习近平“海上福州”战略为主线,系统梳理了福州30多年向海图强的实践历程与理论创新,兼具历史纵深与国际视野,既直面短板、提出治理方案,又为全国沿海城市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范式,堪称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权威范本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教材。

【专家视点】
向海图强谋发展 蓝色经济谱新篇
——评林善炜教授新作
《“海上福州”与福州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王淼
20世纪90年代,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的深刻洞察,高瞻远瞩地提出建设“海上福州”战略构想,在全国沿海城市中率先吹响“向海进军”的号角。“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指引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并对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系统部署。从建设“海上福州”到建设海洋强国,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战略思维,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海洋强国理念的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性。
由中共福州市委党校林善炜教授所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上福州”与福州海洋经济发展研究》一书,以习近平同志建设“海上福州”战略构想为脉络,全面展示了福州海洋经济发展的历程、现状和未来方向,为新时代陆海统筹发展提供了理论创新与实践范本。这部26万字的专著,既是地方贯彻国家海洋战略的生动记录,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区域发展中的实践诠释。
该书系统梳理了“海上福州”战略的理论框架。作者深入挖掘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提出的“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于江海”等重要论述,将“江海联动”“港城融合”等理念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沿海城市发展范式。书中翔实论证了“海洋资源—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的传导机制,为陆海统筹理论注入新内涵。
书中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海洋经济发展理论框架,涵盖海洋自然环境、港口物流、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科技、海洋文化、海洋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该书对这些领域的深入分析和系统阐述,不仅展示了福州海洋经济发展的全面图景,也为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作为系统总结“海上福州”建设经验的专著,该书的实践指导价值尤为突出。作者通过大量一手调研数据,立体呈现了福州海洋经济的跃升轨迹:从1992年海洋经济占比不足10%,到2023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325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25%的跨越式发展。该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海洋经济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持,为福州海洋经济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除了对福州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指导外,该书对其他沿海城市的海洋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作者在书中提出的福州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如加强港口建设、推动临港产业发展、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等,为其他沿海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该书对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作者在书中强调,海洋经济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尤为可贵的是,著作没有回避发展中的矛盾。作者直言不讳地指出福州面临的深水港建设滞后、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科技转化率偏低等短板,并基于全球海洋经济发展趋势,从空间治理、产业治理、生态治理与数字治理等多个维度提出对策建议,为海洋治理的现代化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解决方案。
该书在研究方法上也呈现出鲜明特色。作者以“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为切入点,通过郑和下西洋等珍贵史料,揭示福州海洋文明的基因传承,又用三十年经济数据变化印证战略延续性的重要意义,以长周期视角,使研究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实针对性,体现了历史纵深与现实观照的结合。书中专设“一带一路”章节,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合作框架下审视“海上福州”建设,提出设立“一带一路”海洋经济专项基金等的设想。这种立足地方、放眼全球的研究格局,体现了本土实践与国际视野的融通。
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该书给予我们深刻启示。首先,区域发展战略贵在持之以恒。福州30多年深耕“海上福州”建设,印证了“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其次,海洋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该书分析的深远海养殖技术与装备制造创新发展,以及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智慧海洋建设等,揭示了“科技兴海”的内在规律。最后,蓝色经济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书中“海洋碳汇交易”等提议,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延伸至海域治理,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维度。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该书阐释的“海上福州”实践,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区域发展中的真理力量。实践证明,向海而兴的道路上,需要的不仅是乘风破浪的勇气,更要有把准航向的智慧。这部著作既是对过去30多年“海上福州”建设的系统总结,更是面向未来耕海谋强的战略擘画,其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必将随着海洋强国建设的深入推进而愈发彰显。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