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100年前,“中国该向何处去”的疑问萦绕在每一位爱国人士心头。彼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光荣诞生并在顽强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本书溯源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迄20世纪初,下及1929年古田会议,以宏大史观配以全景式叙事方法,书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背景下的中国,讲清党在生死关头将作出怎样的关键抉择,红色火种又如何在沉沉黑夜中成功燎原。
本书摆脱传统的通史写作框架,以“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为切入口,开启一段寻根溯源、温故知新之旅。在追求史料翔实、考证文献版本、注重实地考察与口述采访的同时,用平实的语言、生动的细节以点带面地展现20世纪初中国非凡的寻路历程。采用图文结合编排方式,8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真实还原历史场景,再现历史人物的真性情、真面貌,是一部兼具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的通俗化学术专著、大众化党史读物。
《东北抗联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主要是指简单朴素的爱国情怀、一往无前的战斗意志、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和无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它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为抗击凶残的日本侵略者,在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奋勇抵抗中铸就的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伟大革命精神。本书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把讲故事与讲道理相结合起来,选取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事例、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解读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阐述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
本书是由国务院研究室组织编写的、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全面解读的参考读物。本书是由国务院研究室组织报告起草小组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全面、完整、准确解读的辅导读物。《报告》对政府过去一年的工作作了总结回顾并对今年的工作作了部署。尽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衰退等多重罕见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十三五”圆满收官。今年要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毫不松懈地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继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强化科技创新,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确保“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政府工作、政策举措更加符合实际、更有针对性,更好体现决策程序科学化、民主化。
《马克思画传: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版》
马克思的一生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壮丽的史诗,这部画传紧紧围绕马克思生命历程中的四个基本事实来讲述。第一要素:矢志不渝地为劳苦大众解放而献身;第二要素:百折不回地为揭示科学真理而求索;第三要素:坚韧沉毅地为战胜人生逆境而奋斗;第四要素:乐观自信地为丰富生命内涵而努力。本书全彩印刷,以文为经,以图为纬,经纬交织,图文互补,以立体的叙事语言描绘了马克思为人类进步和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伟大一生,同时也对马克思的读书学习、爱情婚姻、家庭亲友、人际交往、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生活细节做出了生动活泼的描述。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版》
2018年5月5日,是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7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适应广大读者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需要,中央编译局和人民出版社共同推出《共产党宣言》(纪念版)。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这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有国际性的著作。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的理论工作者为编译出版《宣言》进行了不懈努力,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宣言》已成为中国光大干部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教材之一。
此次纪念版采用2014年出版的“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译本。这是目前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教学和宣传工作中通用的中文译本。
《国家科技安全知识百问》
什么是科技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对科技安全提出什么要求,为什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必须依靠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加强基础和前沿领域前瞻布局维护国家安全,颠覆性技术对科技安全有什么影响?科技怎样支撑国家安全,如何提高科技安全治理能力……本书设计了大量丰富的知识问答,对于普及国家安全教育和提高公民“大安全”意识,增强维护科技领域国家安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网通办:新时代的城市治理创新》
上海自2018年3月率先提出“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改革以来,相关改革已经成为上海市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和推动城市治理发展的“牛鼻子”之一。本书对“一网通办”三年来的建设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提炼,以揭示上海市“一网通办”改革撬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和效果;反映上海市长期以来在城市治理现代化方面的探索和成就;探索和总结推进城市有效治理的政府改革关键方面。
《人体简史》
从30亿年前漂浮在浅海里的单细胞斑点开始,制造你身体的基因就已经存在了。这些基因可能来自水里的鱼、天上的鸟,甚至已经灭绝了的恐龙,经历了漫长的30亿年,才造就了现在这个如此特别的你:
只有你是有下巴的动物;是会因为情感而流泪的生物;也只有你是把空气和食物送往同一条通道的哺乳动物。
你的眉脊不再向前凸起,取而代之的是风度翩翩的小眉毛;
你的身体保有在树上睡觉的记忆,所以你在床上睡觉也不会掉下来;
你的大脑比一万年前小了很多,但它30秒处理的信息比哈勃望远镜30年的还多;
你的拇指比黑猩猩多了三块小肌肉,所以你能更有力地抓握工具,从而创造出伟大的人类文明……
然而,30亿年进化的结果并不全是好的,今天我们的很多痛苦也都跟这个漫长历程有关:
直立行走让我们常年承受背痛和膝盖痛之苦;
为了行动更方便,我们的骨盆变小,成了自然界中分娩最痛苦的生物;
人类进化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所以我们面对病毒永远手足无措;
癌症更是进化的代价,因为没有细胞的变异,我们就永远不会得癌症……
翻开本书,从单细胞斑点讲起,看看30亿年来你的身体的进化史
《阅读的力量》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广泛借鉴历史学、教育学、文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哲学乃至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自苏格拉底以来的数百位西方思想家有关阅读(reading)和读写能力(literacy)的经典论述,系统地考察了阅读人群的历史变迁,阅读对不同文化处境中的读者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不同时代的主流文化观念和技术变革对阅读之地位和读写能力之意义的影响等。
在此基础上,他还将关注的焦点落在当下,针对人类社会从印刷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的重大历史变迁,对当代阅读文化的独特性及其面临的真正挑战进行深入剖析,对各种贬低阅读和读写能力的倾向及试图回归口传文化时代的幻想加以有力驳斥,对各种功利主义的阅读观和工具主义的读写能力观予以深刻批判,进而主张重建一种“以寻求真理和意义为旨归、拥有改造人类意识和世界的伟大力量”的阅读文化。
《医学的温度》
著名学者、病理生理与药理学家韩启德院士以“医学的温度”为主题,结集了近些年对医学的本质、医学史、叙事医学、精准医学等的人文思考,阐述了对癌症、传染病、中医、死亡等的独特看法,对癌症应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等人们习以为常的医学观点提出质疑和建议,对全速发展的现代医学技术及其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审视,提出应回归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医疗、不能忘记医学的来路和归途等观点。本书对人们重新认识现代医学乃至重新认识自我都极具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