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发?——马克思和他的时代》
本书延续趣读马克思系列之一《青年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所开拓的通俗化写作方式,基于经典文献,选取其中片段进行趣味化的解读,将马克思的个人生活经历与其时代背景融入对马克思思想的演进的表述中,分专题架构,从而使深刻的理论以一条清晰的线索丰富起来。本书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带领读者理解经典文献中的原文,以趣味化的方式展现马克思思想演进的重大变革,在原汁原味的解读中呈现马克思思想的丰富性:即他在摆脱了“思想的学徒”状态之后,如何决定性地变革了时代的哲学,又是如何展开其艰辛的理论探索。
《当青春遇见马克思》
本书从多维度、多视角,多层面阐释了“青春”与马克思的“遇见”和对话,饱含青春气息、具有青春魅力。本书包括文本阅读中的马克思、历史深处的马克思、思想论战中的马克思、科学信仰中的马克思、青年的困惑与马克思等,从如何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马克思的个人成长史、马克思对错误理论的批判、信仰转变、当代青年困惑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使命等角度,通过一个一个鲜活的案例,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全面呈现生动、有趣的马克思形象。
《人民的信仰》
本书以历史为线索,以历史人物为素材,真实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灵魂,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以及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培育了哪些精神财富、涌现了哪些英雄模范,从而更好地体会100 多年来我们党坚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红色宝藏: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精品文物故事》
这是目前部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红色主线,通过精选我党各个时期、各个节点上的经典文物,讲述文物承载的历史故事及其蕴含的价值意义,呈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的党史纪实读物。一件件文物化身为一个个历史片段,串联起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上下求索的伟大征程。
《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
党的自我革命永无止境。本书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论述,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从理论、历史、现实等多个维度展开探讨。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理论基础、丰富内涵、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党如何通过自我革命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深刻领会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意义。
《润物无声:信仰、文化与党的建设》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品信仰之甘,悟文化之蕴,获潜移默化之功”为主题,用通俗的语言讲述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故事、革命文化的红色故事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故事,着力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培根铸魂作用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坚持思想性、政治性、可读性相统一,落脚到时代性、政治性引领。
《重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本书内容整理自恒南书院院长李慈雄先生“遇见南师”南怀瑾先生著述导读课。包含了对南怀瑾先生生平言行教化和其所著述的《论语别裁》《老子他说》《庄子諵譁》等14部重要著作的梳理和解读,可谓解读之解读,为读者阅读南师著述乃至中国文化典籍提供了阶石。
《中国宪法故事》
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实施宪法的实践和经验进行总结,向读者呈现我国宪法的光辉历程和巨大功效,让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领悟到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宪法。
《积厚成势:中国司法的制度逻辑》
本书以《人民法院组织法》《法官法》和《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为制度主线,阐述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尚不平衡不充分的超大型单一制国家里:法院系统与中国共产党、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党政体系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互动,进而形成组织架构、人事经费、支持配合、制约监督上的制度关联;作为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如何监督指导全国3500多家下级法院,如何实现司法政策“自上而下”的有序传导,并在此过程中“轧平”地域与发展上的差异;司法审判和司法改革又是如何与党管政法、党管干部、民主集中制等重大政治原则融为一体,形成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制度特色和制度优势。
《观念的形状:文物里的中国哲学》
文物,并不是僵死的“东西”。它们是一群曾经活过的人的思想、信仰和意图的表达,像琥珀一样,凝固了我们祖先眼中的宇宙、世界、他人和自己。中国文明和文化的DNA,就藏在这些琥珀里面。本书以72件文物为载体,分18个主题,讲述了从上古到王阳明数十个世纪中我们祖先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精神底色,也奠定了中国人需要坚守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