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馆>好书推介

2024-08好书推介

发布时间:2024-08-13 来源:党校 字体号: 默认

《习近平的扶贫足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消除贫困摆在治国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举全党全社会之力集中脱贫攻坚,其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世所罕见。本书按年度编排,共分32个专题,每个专题包括扶贫金句、考察现场、活动纪实(记者回访)、脱贫故事等内容,收录新华社播发的习近平总书记照片92幅,生动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入20多个贫困村考察调研的感人场景,真实反映了贫困地区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指导下脱贫奔向小康的获得感、幸福感。

  

《乡村振兴如何开新局:理论创新、战略重点和关键路径》


  本书是由国家乡村振兴局权威专家撰写的系统讲述乡村振兴实现路径的通俗理论专著,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指示为主线,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中央和各部委各省(区、市)有关文件为依据,基于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生动实践,全面总结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重要指示的实践及成效,对各地围绕理论创新、战略重点、关键路径的实践案例进行总结及点评,并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重点探讨未来发展路径。

  

《走向振兴的中国村庄》


  本书收录了30多个具有普遍性、历史性、当代性的中国村庄。它们分布在不同行政区划、不同经济区域、不同地形地貌上,建村年代、历史成因各自不同,产业禀赋、风土民情差异显著。然而,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不是耳熟能详的明星村,也不是名噪一时的网红村,而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乡村。恰恰是这份平凡和真实,这些村庄所经历的,也是中国绝大多数乡村正在经历的。记录这些村庄,可以让后来人更为客观地了解今天村庄的大致轮廓,更为真实地感知本世纪20年代走向振兴的中国乡村。

  

《奔向共同富裕》


  全书分为“求真”“求实”两篇,共十三章,围绕共同富裕的探索过程和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展开论述,既注重时间序列的贯通,剖析思想的历史源流与发展脉络,又基于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原则,探讨实施推进的关键保障与具体路径。书中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中等收入群体”“三次分配”等关键词,就大众关心的热点话题提出前沿解读。

  

《共同富裕的代村之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探索》


  本书深度调研并分析了代村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步步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地经验相结合,生动展现了代村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详细展示了代村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方面的显著成就,回顾了代村的改革和发展历程,深入剖析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特征和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中的核心作用。探讨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乡村建设、发展农民主体力量等关键环节如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剖析了在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推进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和策略。

  

《乡村的视角: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若干问题解读》


  本书是乡村问题知名学者、“中国好书”获得者贺雪峰的全新力作,从乡村的视角比较系统地讨论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战略,他坚持实地调研数年,通过大量案例与一手材料,直指乡村振兴实践中出现的各种认知误区及存在问题,以及在当前阶段为何、如何为农民提供服务。

  

《对话乡建人:乡建理想国的真实之旅》


  本书即由温铁军教授担纲策划和主编,中国农业大学何慧丽教授师生共同调研和主笔,对长达20年的当代乡建经验做了深入的总结和提炼。在乡村建设的一线,与16位乡建骨干展开了一系列深刻的真实对话。谈话内容既涉及百年前乡建先辈的筚路蓝缕,也有当代乡建者的前仆后继;既展现了不同区域的乡土文化,也解释了不同的资源禀赋对于乡建行动的走向的决定性作用。本书不仅将20年乡建过程的真实细节一一呈现,更试图通过与实践者的对话找到中国当前乡村建设的行动方向,为更多有志于乡建的读者提供一些真实的经验,以便后来人在参与乡建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寻找到一些有依据的参考。

  

《乡村振兴的维度》


  本书是多篇文章的结集,真实、细致地记录了农村发展问题专家、农村减贫的实践者、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近些年关于乡村振兴问题的思考与实践。李小云从事乡村减贫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达数十年之年,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实践者和深入的思考者,他的工作和思考对于中国的乡村振兴事业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粮食生产转型与乡村振兴》


  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叠加,立足“大国小农”基本国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粮食生产转型过程是乡村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乡村振兴的未来趋势。深入探讨粮食生产转型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及其互动作用机制,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本书以粮食生产转型为逻辑主线,通过“理论框架建构-多尺度实证研究-多类型案例解析-多目标优化调控”,解析了粮食生产转型与乡村振兴的互动作用过程、多尺度格局特征、差异化阶段类型。

  

《乡村生活》


      乡村生活是什么样子?怎样留住乡愁?如何立足中国乡村进行乡村振兴?在中国,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居住的自然环境不一样,各地乡村生活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作者从宏观定选题,从微观处落笔,在长期经验观察和深厚理论积淀的支撑下,通过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将乡村生活的日常:耕田、耕牛、种地以及古井、乡场、厕所、砍柴,路、行、木房这些进行点滴描摹,带着读者一起进入乡村生活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广大农村正面临着一场巨变,脱贫攻坚、进城务工、买房等,使得原先的农村正在解构、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