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馆>好书推介

2025-01好书推介

发布时间:2025-01-15 来源:党校 字体号: 默认

《向新而行:发展新质生产力》

   

  本书坚持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国内和国际相结合,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来龙去脉和前世今生,重点就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科技创新、人才建设、数据配置、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新型生产关系等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解读和系统阐释,为读者呈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样貌框架,为深刻认识、全面把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路线图“和“工具箱”,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数字金融+新质生产力:金融科技创新实践》  


  本书是第四届“NIFD-DCITS 金融科技创新案例(2023)”征集的19篇入库案例。案例征集、遴选活动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携手神州信息共同发起,金融科技 50 人论坛具体推动和落实,真实地反映了国内最前沿的金融科技创新实践,展示了金融机构、科技企业持续的探索与成果。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理论与实践》

  

  本书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系统表述和解释“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和过程。从概念化和理论化的解读,到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系统拆解为其功能特征与构成要素、发展机制、支撑环境、多样化路径和空间分布,再到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的实际案例。所有章节均配有数据分析,并与现有研究相对比。本书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理论探索的开拓性尝试,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理论研究和认识统一具有较高的学术贡献和理论价值。 

《金融科技革命:数字时代金融服务创新》 

 

  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金融科技企业涌入金融行业对传统银行造成的冲击,二者的关系从竞争转变为合作,并讲解了金融科技发展将推动金融服务出现怎样的创新发展。本书深入探讨了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挑战,详细解释了挑战者银行的兴起原因,并讨论了金融科技公司、大型科技企业与传统银行之间不同的商业模式。作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实践方法,帮助金融科技企业与终端用户实现双赢合作。  

《大国县治》


  本书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县域治理中的人(基层领导干部)、财、物、权、事、政策、体制和机制进行了多方位的勾勒和把握。对我国县域治理中通过具体的机制创新来充分利用体制资源、发挥体制优势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县域责权构成以及基层干部晋升流动的逻辑进行了扎实深入的梳理,更对基层治理事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

《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作为一种综合经济形态,不仅涵盖传统的通用航空领域,还融入了无人机等新兴低空生产服务方式,展现出显著的跨领域协调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特征。本书由概念篇、场景篇、政策篇、产业篇及未来篇五个部分构成,系统探讨低空经济的发展历程、当前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低空技术的应用场景、产业链构成、商业前景、经济政策以及潜在的安全隐患等,深刻阐释低空经济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关键地位。

《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


  本书从中华文明的角度,讲述正在或曾经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200亿中国人,如何用智慧缔造出独属于自己的非凡家园,形成独属于中国人的文明基因,从此瓜瓞延绵,赓续文脉。 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铺开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文明长卷。从良渚、二里头、三星堆的神秘起源,到长安、南京、丽江的繁华盛景,再到长城、大运河、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融互动,最后聚焦于民居、梯田、古塔、兵马俑、圆明园等珍贵创造,每一个篇章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勇气。

《中国文化之美》

  

  读懂中国文化之美,寻索华夏大地五千年美的历程。对美的追求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之美,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与日常生活中。本书由美在精神、美在艺境、美与生活三部分组成,选取引人驻足的13个坐标,图文并茂地呈现中华大地上镌刻的文化与大美。

《化身万千:开放的思想史》

  

  思想史研究者关注历史与思想的相互塑造,借以理解历史中的国家、社会与个人。不过,名为“思想史”的这个领域在数十年中经历了相当重要的改变,不惟研究重心屡经转移,研究方法日新又新,甚至连思想史研究本身,也有化身亿万、与各专门学科融汇合流的趋势。基于以上理解,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自2019年起创设“复旦大学思想史高端论坛”,每年一度,邀集全球学人,激扬思想,旧史新研。本书汇集的是2019年12月举办的届“复旦大学思想史高端论坛”的成果。该届论坛以“化身万千:开放的思想史”为主旨,希望以此回应思想史研究遭遇的诸多曲折,并会聚各领域的学者共同关心思想史研究的问题。

《与大江为邻》

  

  本为散文集,收录《窗里的江流》《北岸的夜晚》《桥、鱼、水库》《台风与洪水》《水文往事》《载一船烟波》《恣意浮沉》《江月不随流水去》《溯源而上》九篇散文。作者讲述自己与闽江为邻的日常,通过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观察闽江,展现闽江的不同风景,激发想象;由窗前的江水而写到闽江对于福州人饮食、业余生活,对于福州气候等的影响,写到与闽江有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日常化的絮语中,作者展现了围绕闽江的烟火人间的一个缩影,展现了福州人对于闽江的司空见惯的疏离感,展现了闽江之于一座城的重要性,展现了福州之所以在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原因。